我國生活垃圾產業規模逐步擴大,區域性集散市場初步形成,技術水平有所提高。
發布時間:2020-09-29 09:42:09 瀏覽
次
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擴大和經濟建設的持續快速發展,在一系列優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我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已經形成了集回收、運輸、儲存、資源化加工、再利用于一體的生活垃圾產業鏈。我國廢舊物資回收企業基本改變了過去收廢賣廢的傳統經營模式,形成了從產生源經固定收購點、流動收購點、拾荒者等層層篩選、分類,到利用企業的完整流程。目前,我國已有各類廢舊物資回收企業10萬多家,回收網點16萬個,從業人員1000多萬人。近年來,我國七大類廢舊物資年回收量突破8000萬噸,年回收廢舊物資總值1700多億元。我國鋼、有色金屬、紙漿等產品1/3以上的原材料來自生活垃圾。這為緩解我國資源短缺,保持資源永續,減輕環境污染和提高經濟效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經過多年的努力,遍布城鄉的生活垃圾撕碎機回收利用網絡和體系已經形成。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日趨完善,我國生活垃圾產業規模逐步擴大,區域性集散市場初步形成,技術水平有所提高。
1.回收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功能逐步完善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建立了各級物資(包括金屬回收)和供銷合作社廢舊物資回收公司兩大體系。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臻完善,按照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的回收體系,由于回收人員的分流、改行或退休而逐步萎縮;特別是物資管理部門撤銷以后,一些地方物資和供銷社系統的回收公司所發揮的作用有所下降。此外,進城務工農民大量進入回收行業,以企業或工業園為龍頭的、利益導向的社會回收體系也逐步發展壯大。廢舊物資回收體系的調整和發展,為我國生活垃圾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形成一些區域性集散地和交易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特別是城市居民日常用品更新速度的加快,淘汰下來的物品多數為半新、可能是全新,可以使用生活垃圾撕碎機處理后繼續利用,從而帶動廢舊物品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農村的二手貨的流通。同時,隨著國內資源供應緊張,廢料進口成為沿海港口附近地區出現的一類新興產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區,進口、拆解廢金屬逐步發展形成較大的產業規模;山東、河北等省也是進口拆解廢金屬產業園發展較快的地區。中部地區的湖南汨羅、永興等地,生活垃圾產業發展初步形成特色。
3.生活垃圾利用企業的技術水平有所提高 盡管我國大量的中小型生活垃圾企業技術水平較低,主要是小作坊或手工使用,但形成規模的一些企業,加工利用技術水平較高,一些企業引進國外的先進生產線;有些企業聯合國內外的科研院所開發研制了適合中國廢物特點的處理設備。生活垃圾利用企業技術的進步,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生活垃圾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的增加。